(編按:本篇文章在11月7日上午,馬習會進行之前刊出。英文原文:點這裡點閱。)
去年的太陽花運動,抗議民眾佔領立法院24天,成功阻止通過與中國的服貿協議。而馬習會前夜,一群台灣青年再次試圖闖進立法院。這次的佔領是否會像 2014 太陽花運動持續那麼多天還是未知數,但台灣活躍的公民社會已經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臺灣意識。
隨著今日會面的展開,先不論歷史象徵性、外交陰謀或是地緣政治。會後最該關注的應該是台灣的人民,而他們也想讓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
台灣馬英九總統告訴國際記者:「兩岸應該降低敵意,避免偏離正道」,其中「正道」一詞讓許多台灣人感到疑惑。
對馬英九總統而言,「正道」指的是九二共識,也就是台灣和中國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並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馬英九宣稱在九二共識下,可以將中國解釋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就是馬英九定義的「現況」。這個共識是在 1992 年由兩個非民主的政治機構同意通過,但直到 1996 年台灣才迎來第一個總統直選。也就是說,國民黨政府從未向台灣人民詢問過這個現況的「定義」。
遠離的台灣意識列車
那麼台灣人怎麼定義「現況」?
根據台灣指標民調在10月的調查,69% 民眾認為兩岸關係是「一邊一國」,只有 27.4% 的民眾支持馬英九長久以來提倡的「九二共識」。該民調請民眾複選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現況的選項, 20-29 歲的受訪者中,78.3% 選擇「一邊一國」,只有 20.3% 選擇九二共識,類似情況也出現在 30-39 歲區間,而其中只有 24.4% 選擇九二共識。
那麼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台灣政治大學在6月發表的民調顯示,不但支持統一的人數創新低,只剩下9.1%,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也出現創新低的數字,3.3%。
雖然台灣政治及身份意識上與中國分離,但台灣仍與中國保持民間及領導人的交流,以及兩岸領導人的交流。中研院政治學家鮑彤(Nathan Batto)認為:「台灣社會其實十分支持在適當的相互尊重前提下,進行兩岸領袖等級的會面 。」此刻,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在民調中遙遙領先,她表示,如果當選,只要符合「公開透明,對等尊嚴,以及不涉及政治前提」,就不排除任何拜訪北京的可能性。
馬英九的主張與主流意見相反,他當然了解台灣意識只會隨著世代轉移而強化,台灣意識的崛起如同遠離的列車,正引領著台灣遠離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過去數十載建立的「正道」。
距離卸任只剩7個月,馬英九手中政治資本所剩無幾,因此他需要這個「歷史性」的會面,促使「九二共識」能儘早升級成為重要指導原則。
同床異夢
馬英九在會前的中外記者會上表示,希望將來中國與台灣的領導人能舉行定期性會晤,和平處理兩岸議題。馬英九可能始終相信透過溝通就可以漸漸將分裂的兩岸歷史發展合而為一。
也就是說,馬英九希望透過高層會面,將未來執政者框住在他今日設下的架構裡——即使這些由台灣人選出的執政者理念與馬英九有所不同 。
馬英九曾提過「中國民國」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民主典範,然而民主也是為何還有群台灣人選擇挺身而出,表達他們對馬習會不滿的原因。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同馬英九喜歡強調他多麽支持「民主」,民主就不會只是兩個字。民主是一套系統,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參與公共事務的方法。
在一個民主社會,執政者的正當性來自人民,馬英九試圖利用他民選總統剩下的任期,進一步鞏固他自己認為的處理台灣存續問題的方法,而那是一個他的人民都已經否決的方法。因此,他決定與中國專制領袖制度化一個非民主的共識。
在世界矚目下,「馬習會」已經登場,筆者認為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會被強化,然而,在國際的鎂光燈下舉行如此前所未有的會面,馬英九已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釋放了在深植在台灣民主土壤、生機蓬勃且強大的公民社會,他們會要求民主審查此次會面,而且不會容忍任何單方面定義「現況」的決定。習大大,歡迎來到民主的世界。
(照片為習近平。)
- Taiwan’s New Premier Isn’t About China, It’s About Reforms - September 7, 2017
- What is Left of Taiwan After Panama? A Lot - June 17, 2017
- A Delicate Balancing Act: President Tsai’s First Year - May 2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