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民進黨決定放棄在長期苦戰的台北大部分選區提名自家的立委候選人,複製前年柯文哲以無黨籍之姿當選台北市長的「柯P模式」、整合第三勢力,提名包含藍營出身等沒有民進黨背景的候選人,在選前一個月推出「首都改革陣線」。其中包含2名民進黨籍候選人(1名現任立委)、3名民進黨支持的獨立候選人(2名藍營、1名綠營)、1名綠社盟候選人、1名時代力量候選人以及1名親民黨候選人,此8名候選人都列在民進黨正式宣佈支持的立委候選人名單之上,他們的廣告公車在台北市大街小巷穿梭,而市長柯文哲也暗示支持全部候選人,民進黨來勢洶洶,原本希望藉此橫掃台北市。

但諷刺的是, 最後只有聯盟裡最綠的三位候選人當選:2名民進黨籍候選人與1名時代力量候選人,這與他們在新北市贏得12席中的10席、並從國民黨手上奪下8席的大勝形成明顯又慘痛的對比。以下是8個解釋為什麼民進黨的聯盟策略在台北慘敗的原因。

  1. 三位當選者分別是第一選區的吳思瑤、第二選區的姚文智以及第五選區的林昶佐,三人剛好都落在台北市最綠的選區,符合鮑彤 (Nathan Batto) 指出 2011 年最後一次重劃分選區後,第二選區是傳統的綠營安全區,且第一與第五選區也還勉強算安全。雖然民進黨在 2012 年選舉只拿下第二選區,下一步就是拿下第一、第五選區,正好這次吳思瑤和林昶佐成功拿下 50% 的選票,至於其他五個選區本來就是比較艱難的選區,因此此立委選舉結果大體上也只是再次確認了台北市選民的政黨意識分佈而已。
  1. 每位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都比當時柯文哲的對手連勝文強勁。國民黨現任立委的選民基礎都十份穩固,雖然沒有達到 50% 的程度,但包含受到藍營市議員挑戰的候選人在內的每個人,至少都有 40% 的支持度。國民黨背書的第二選區新黨候選人表現最差只得到 36.4% 選票,但考慮到他是在自家以外的選區(他是第一選區的台北市議員)、同時也是民進黨最安全的選區裡參選,以他不是現任立委、非國民黨籍的條件來看,結果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由於國民黨仍有大量的忠誠選民,對手通常難以掌握足夠的選票來打敗國民黨候選人。
  1. 綠社盟分散了第三、第四、第七與第八選區的選票,並成功影響該選區選票分佈 (時代力量與台灣團結聯盟也吸收了第四選區的在野黨選票),在野黨在此四個選區的前兩強候選人獲得的選票合計,都超過一個民進黨候選人過去所得票數(而且通常多過吳思瑤或林昶佐獲得的票數),這表示民進黨確實達到吸收中間選民的目標,只是這些選票不足以讓民進黨在這樣分裂的狀況下勝選。綠社盟是個新成立的政黨,他們必須在十個以上的選區參選才能符合政黨名單的規定,由於綠社盟成員大多是台北市民,因此決定投入台北選戰,而特別的是,綠社盟的召集人范雲並不走個人、政黨或泛綠選舉策略那一套,社會民主黨在藍營進入第七、八選區選戰幾個月前就已經宣布候選人,國民黨或其他人都以為民進黨要禮讓這些人參選,但當社會民主黨堅決地拒絕與民進黨合作或替民進黨、蔡英文背書時,這些前國民黨籍人士紛紛抓住機會、加入選戰。由於綠社盟在不分區立委得票率突破 2%,因此只要他們不再分裂選票,將來也是有可能在更多的選區參選,而不會只個小角色。但如果綠社盟這次沒有加入選戰,另一個泛綠政黨(關注度不高的台灣團結聯盟)應該也會樂意加入選戰,來攪局,為什麼?
  1. 許多選民不願違背泛綠的原則,因此在促使淺藍選民(政黨認同弱者)投給柯文哲簡單,但促使深綠選民(政黨認同強者)投給藍營候選人黃珊珊、楊實秋以及李慶元,困難度有顯著差距。在選舉之前,早有媒體指出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原本穩操勝算的黃珊珊也未如預期得到極高的選票,輸給其他泛綠候選人。台灣團結聯盟候選人也以兩岸關係對她進行負面攻擊,民進黨市議員甚至在選舉幾天前迫使黃珊珊與李慶元反對「退休公務員三節慰問金減半」一案,讓部份深綠選民擔心如果他們當選,是否會對民進黨保持忠誠。如果這些候選人不忠誠,是不是該投給其他人以避免民進黨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林昶佐卻成功贏得深綠選民的支持,雖然他不是民進黨籍,但他和時代力量早在選舉很久之前就確定了他們泛綠的形象,因此贏得多數選民支持。
  1. 至於民進黨的市議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嘉瑜不滿民進黨提名黃珊珊。市議員不為非民進黨候選人全力競選,或甚至是持保留態度,也有其考量。畢竟,這些候選人一旦當選,就等於阻斷了民進黨市議員將來的升遷機會!而且依照台北綠營選民的投票變動狀況,民進黨將來只會依此推出更多的藍營候選人,而這些都對民進黨市議員十分不利。
  1. 然而,我認為還是有很多支持蔡英文的選民未能照著民進黨的策略投票。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認可這個策略,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策略是如何運作,不是每個人都以政治為生,大多數人只是偶爾關心,加上首都改革陣線是在競選的最後一個月才推出,所以即使民進黨利用公車廣告來告訴大家黨支持的人是誰, 還是無法讓每個人都知道這個訊息。就連每天都必須忍受我討論政治話題的妻子,到選前一晚也搞不清楚她選區的候選人是誰(我們不住在該選區), 還得我告訴她候選人是誰、民進黨支持的又是誰。大家不可能有空每天看報紙,我覺得有很多想支持民進黨的選民無法正確選擇民進黨支持的候選人,他們會認為選票上的「親民黨」或「無黨籍」候選人才是正確的人選,而非民進黨真正提民的「綠社盟」候選人。政黨認同的力量在台北以外的選區就很明顯。時代力量推出幾位「假」候選人以達到 10 名候選人的政黨名單規定,他們沒有幫這些候選人設立競選總部,也沒有替他們打廣告,聰明的選民就會知道要避開他們,不過這些「假」候選人卻表現得不錯,在新北第五選區得到 3.1% 選票、在桃園第二選區得到 4.5% 選票、在台南第四選區得到 3.4% 選票、在高雄第七選區得到 3.7% 選票、在高雄第八選區得到 5.2% 選票、在彰化第三選區得到 1.9% 選票,以及在雲林第二選區得到 4.1% 選票,這些數字與時代力量在台北第四選區獲得的 5.7% 選票並無太大差別。柯文哲競選市長時並沒有這個問題,導致民進黨可能低估其嚴重性。柯文哲在競選期間已經變成全國知名人物,所以大家都知道民進黨支持他,而這次選舉因為知名度勝選的獨立候選人,包含時代力量的林昶佐、黃國昌與洪慈庸,他們確實表現得很好。相較之下,其他民進黨支持的候選人就沒有這種知名度的加持,因而落敗。
  1. 個人因素。這些候選人並非每位都實力十分堅強,舉例來說,范雲偋棄了蔡英文與民進黨,卻又從未與選民明確溝通為何 (雖然她是最具意識形態的候選人),因此注定會失敗。另一方面,柯文哲雖然替范雲背書,但他選前幾天在廣播上說「大安區沒有好的候選人」,顯然就是表示他其實並不喜歡她。台北第三選區則是一團亂,我認為民進黨原本提名的候選人市議員梁文傑,本可輕鬆打敗蔣萬安,但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一個月內在新聞上攻擊梁文傑兩次(…林義雄因此拯救了蔣家的政治生命),導致梁文傑拒絕參選,加上綠社盟的李晏榕也拒絕脫黨加入民進黨(直到最後一個月民進黨決定不選擇她,她才展現較強的決心想要贏得選戰),民進黨只好推出潘建志,但他是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而且不容易合作,因此即使他有泛綠背景,許多綠營選民仍不喜歡他。
  1. 組織失敗。柯文哲競選的成功並不只因為柯文哲本人,還有競選團隊的絕佳合作,其中包含總幹事姚立明。但在這次選戰,不僅助選員分散(如蔡英文的團隊),而姚立明也因種種原因沒有負責首都改革陣線的競選工作,更糟的是,在台北第三、第七與第八選區,柯文哲與姚立明支持的候選人互相衝突,姚立明最後突然轉向支持綠社盟。

民進黨推出首都改革陣線的決定不僅太晚而且充滿怨氣, 拒絕背書的決定也不透明; 柯文哲還與其他候選人爭執,不滿自己被利用來打廣告;此外,柯文哲自己也批評過首都改革陣線,認為他們理念還不夠清楚,而且只是借聯盟的名義以便競選,並非真的是一個追求改革的聯盟。在候選人全部或幾乎都是民進黨籍的縣市裡,民進黨總部較容易與地方分部協調、為每位候選人規劃競選策略,而台北是最複雜的區域,但顯然民進黨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夠多。

2020 是不是還會看到另一個首都改革陣線?對此我嚴重懷疑,這次是一次難得的實驗,讓民進黨了解什麼樣的聯盟會成功。但這次,的確是失敗了。即使下次民進黨找到更好的候選人,並組織更好的競選團隊,問題4、5、6仍有待克服,而這三個問題都不是小問題。

自此刻起,民進黨應該在台北所有選區派出自己的市議員或有名、有魅力的泛綠人士,因為這些候選人不僅意識形態較接近、當選後較能順利合作,他們也會更具選舉資格,尤其民進黨現在有四年的時間來重建能幹的執政黨形象,並耐心等待台北社會共識更加凝聚,以及等待傾向台灣獨立的青年達到投票年齡,而這些將來都會對民進黨大有助益。

(范雲與民進黨市議員記者會,為 Albert Tseng 所攝)

 

 

Solidarity.tw is the owner and author of the eponymous Tumblr blog solidaritytw.tumblr.com, where he translates Taiwan's news media and provides sharp commentary about Taiwan's current affairs.
Solidarit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