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original by Yi-ling Lin. Original “Book Review: Of Taiwan’s Intellectuals and National Identity” click here.
國族認同是一個矛盾卻有趣的演化過程。孕育國族認同的正是歷史上散落的故事,再參雜著一些點滴的知識,以及各種文化傳統。
今年年初中央研究院出版了《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台灣哲學》以及《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 經驗與理論的反思》兩書,說明了國共內戰前後學術發展與社會運動。
《存在交涉》書中介紹了台灣啟蒙運動的風雲,在各章節描繪了數個台灣哲學家的人生歷史。
一些來自大稻埕中產階級家庭、最早期的近代哲學家之一的李春生是一位茶商,同時也是一位忠誠的長老教派門徒,他在中年時開始傳教,特別的是他以儒家思想來傳播新教信仰,並引用神學家卡爾拉內 (Karl Rahner) 的話將孔子解釋為匿名基督徒。
1916 年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的林茂生是台灣第一個文學士,他於 1929 年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哲學博士,導師為約翰・杜威 (John Dewey)。在此之前,自由主義中國學者胡適也曾受他指導,在 1917 年完成了「先秦名學史」論文,師承杜威的務實主義與教育思想的林茂生回國後,投身台灣學術與知識運動,但可惜的是他在 228 事件中不幸犧牲了。
殘暴的 228 事件發生後,台灣的知識份子紛紛噤聲。另一名知識份子廖文奎也逃離了台灣,時至今日,他的早期作品「個人與共同體:社會行為動因的歷史分析」仍收錄在「國際心理學、哲學和科學方法叢書」,與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卡爾·榮格 (Karl Jung) 、阿德勒 (Alfred Adler)、皮亞傑 (Jean Piaget)、馬凌諾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 以及羅素 (Bertrand Russell) 等大師的作品並列。廖文奎早期對中國及孫中山的理想愛國主義,隨著戰後國民政府殘暴的剝削而消逝,因而成為了台灣第一個國族建構與台灣國族認同的思想家。他被放逐到香港一事也成為了白色恐怖的另一個血紅的註腳。
1920 年代的台灣知識與社會運動發展十分興盛,與美國思想黃金年代相當。數百名學生在日本、歐洲與美國學術圈,以及台灣蓬勃發展的思想新潮流中學習、成長。可惜的是,這些知識份子在進入 30 至 40 幾歲後紛紛因恐懼或害怕死亡而噤若寒蟬、隱沒在偌大的軍國主義與帝國主義陰影之下,遏止了台灣此後數代的知識發展。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一書則探討跟台灣的國族認同糾纏一起的太多現代性與廣泛敘述。此書以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開始陳述,對比李登輝前總統自願加入日本帝國軍隊的經歷,與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與其他前國民黨政權的核心人士受邀前往天安門廣場閱兵一事,作為開端。
台灣人認為懷念不同的人就是擁抱不同的祖國,但這可能會為國族認同帶來多樣化或甚至是衝突,近日一起老榮民遭激進人士譏諷的新聞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國民黨政權在 1950、1960 年代曾為了維持它絕對的正當性,而營造出台灣代表全中國的假象,卻也因此相對限制了在地台灣人民的權力。舉例來說,公務員配額由省分決定,雖然「台灣」居民佔了 85% 人口,但台灣只是 30 多省中的一省;此外,國民黨也積極招募海外僑生進入高階教育系統來對抗中共政權,以期得到尤其是美國的經濟援助與海外支持。然而,這些政策都加深了台灣內部的認同衝突。
不僅如此,蔣經國於 1970 年代開始進行本土化改革,大幅提升了政府中的本省人比例,使外省人感到變成少數族群,加劇了本土與外來菁英的摩擦。
在這樣脆弱的對峙平衡中,知識份子在社會中只是中介者,或最多可以說是間接的協助這些「局外人」,因此他們需要透過蒐集日記、訪談與其他個人紀錄來完成任務,而這些歷史資料整合後都成為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舉例來說,中國學者兼社會學家龍冠海的作品就是海外華人集體記憶的代表,從他的紀錄可以得知知識論現代化的過程,以及 20 世紀初中國政治狀況,他的作品為日後台灣社會學研究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
哲學,是一個國家語言與文化的集大成,須具備開放的心胸與多樣化的背景,才能使哲學蓬勃發展。台灣 1920 年代的知識與社會運動便是受了國內衝突與國際影響的滋養,成為台灣史上最燦爛的一頁。雖然台灣在國族建構過程受到政權強壓,但從各種角度及不同國家來看,台灣的國族認同都比從前更加完整。
筆者認為,要使一個國家再度強大應大膽開放、不往回走,身處於太平洋西側島國的我們,應透過歷史認識多樣化的文化來建構我們的國族認同,以期創造出更偉大的知識與社會運動浪潮。
《存在交涉 : 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洪子偉主編。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聯經, 2016。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 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 蕭阿勤, 汪宏倫主編。臺北市 : 中研院社研所, 2016。
(海洋日落照片由 Pixabay 提供)
- 書評:獻給福爾摩沙的瓶中信 - July 16, 2018
- Book Review: To Formosa, a Message in a Bottle - November 3, 2016
- 書評:台灣知識份子與國族認同 - July 1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