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original “Niche Media and Taiwan’s Soft Power,” over at Taiwan Sentinel. Translation by Yiling Lin.
台灣過去習慣利用文化來行銷台灣,但這種方式其實有其侷限,尤其很難接觸到年輕人這一群體,現在多了小說、電影與金屬樂的選擇,讓我們用更新鮮的方式連結世界,讓台灣繼續在地圖上發光發熱。
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群尋求身份認同時重要的工具之一,近來隨著美國文化在亞洲的影響力一點點崩解,對於在國際上被孤立、主權不被承認的台灣而言,無疑開啟了新契機。
在國外,除了一些少數著名的作品,如美籍華裔女作家楊小娜 (Shawna Yang Ryan) 的《綠島》、美食作家韋凱琳 (Cathy Erway) 的《台灣美食》(The Food of Taiwan) 之外,很難找到以台灣為背景撰寫的作品,許多人甚至連台灣是個國家都不知道,例如韋凱琳得花費大把苦心才說服了出版社,為台灣出版一本美食書。
現在雖然有如黃頤銘的作品《初來乍到:回憶錄》改編的美劇,以及 Jenny Yang 演出的單人喜劇 (Stand-up comedy),可向英語系觀眾介紹台灣,但通常都是一種轉變過的觀點,因為像黃頤銘和 Jenny Yang 都是在美國長大,黃頤銘在美國出生,而 Jenny Yang 則是在五歲時移民美國。
台灣當局經常利用珍珠奶茶、夜市文化在國際間宣傳台灣,但文化、美景的力量畢竟有限,近來雖然兩岸之間的關係還相當敏感,在美國總統川普將焦點放在中國與北韓之際,可能引起一些人對於台灣的注意,但當他們想深入了解台灣錯綜複雜的過去與政治狀況,便可能會因找不到英文資訊而不得其門而入。
不過,最近像小說、紀錄片與電影這些新的交流方式出現,可以讓國際社會透過更有創意的方式來深度認識台灣。
小說:故事,慢慢道來
上月稍早的一個週末,一間頗有氣氛的酒吧舉行了小說《不三不四》發表會,作者是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人物——Joe Henley,一個過去十多年來稱呼台灣為家的加拿大人,他透過沙啞的嗓音,激昂的道來他在台灣參與獨立音樂的故事。
擔任金屬樂團主唱的 Joe Henley 表示,他在台灣生活了12年,知道台灣的音樂受到不少政治議題的影響,例如台灣與中國的衝突,以及台灣如何爭取國際認可,他的第一本小說《共和之子》(Sons of the Republic),描述了一起謀殺案,其中兩岸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基礎。
除了 Joe Henley 之外,幫 Joe Henley 出版書的出版社 Camphor Press,也相當積極出版與台灣相關的書籍,Camphor Press 買了好幾本已經絕版的書籍版權,例如《福爾摩沙的呼喚》(Formosa Calling)與《一桶蚵仔》(A Pail of Oysters)。
小說可以近距離的認識一個地方的故事,同時作者也可以透過故事引導讀者思考,在 Joe Henley 小說序的地方出現的《一桶蚵仔》,是一個以國民黨遷台初期為背景的小說,當時美國大力支持蔣中正政權,並宣揚台灣為「自由中國」。西北大學的 Jonathan Benda 指出,作者 Vern Sneider 以一個受壓迫的半原住民人物的角度出發,深刻地批評了當時的政權,呈現一個美國其實可以避免後面悲劇發生的中心思想,引導美國讀者省思他們在台灣支持的政權究竟是什麼,以及更廣泛的思考關於美國在亞洲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重金屬樂迷們注意了
台灣有很多樂團,尤其是獨立樂團,常會與國家認同議題連結在一起,例如樂團滅火器創作的2014年太陽花學運主題曲「島嶼天光」,曾在 2016 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出,雖然學運一開始選定的主題曲是五月天的「起來」,但因為他們的中國歌迷反對而作罷,獨立樂團與那些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樂團不同,中國對他們而言是可以個放棄的市場。
其他關注台灣身份認同議題的樂團還有恆月三途,他們透過歌德金屬樂風,呈現台灣日治時代的歷史,恆月三途曾在比利時的音樂節表演。而即將在日本舉辦巡迴演唱會的新興樂團血肉果汁機,在他們的死核與硬核樂中,融合台灣民俗音樂與民間故事;此外,成員現場演出時會穿著阿美族傳統服飾的台灣本土龐克樂團漂流出口,日前在加拿大音樂週 (Canadian Music Week) 的「Taiwan Beats」(台灣節拍) 活動上震撼演出,這些國際交流提供對重金屬音樂有興趣的聽眾相當直接的台灣體驗。
金屬樂雖然只有特定的市場,但這個市場正快速擴大,金屬樂與其獨特說故事的手法,為台灣開啟一個以嘶吼走向國際媒體、走進全球聽眾的心裡的管道,如同 Kim Kelly 2015 年一篇關於金屬樂迷的經濟力量的文章中寫到,現在有不計其數的金屬樂團,而這些樂迷的忠心程度總伴隨著驚人的(經濟)力量。
金屬樂團閃靈的主唱林昶佐宣布競選立委時,曾吸引無數國際媒體的注目,不僅多次出現在BBC廣播,還出現在彭博 (Bloomberg)、CNN、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甚至是美國版的GQ,閃靈的誕生源自林昶佐對於他對當時教育體制的失望,而當時教育體制正受到國民黨相當大的影響,閃靈一開始主打死亡金屬,以及台灣民俗文化和歷史,訴說台灣本土神明與來自中國的新神明對抗的故事,隨後他們的服裝與聲音走向歌德金屬的風格,但他們的音樂仍與台灣身份認同議題緊緊交纏。
視覺、聽覺同時滿足——電影
曾將全球最大金屬音樂節 Wacken 拍攝成紀錄片《Wacken 3D》的導演 Marco Wilms,被林昶佐投入政治的熱血感動,前來台灣將他競選過程拍攝成紀錄片《金屬政治台灣》,紀錄片目前還在後製階段,城市遊牧影展日前公開過預告片,目前可在 Vimeo 平台觀看。
作為時代力量立委的身份漸漸上手後,林昶佐仍行程滿檔,他正與閃靈忙著錄製第六張專輯,日前,美國頂尖金屬樂團 Lamb of God 的主唱 Randy Blythe 還來台客串閃靈的電影。
「經過三年多,這部電影終於要邁入上映的階段了,」閃靈團長兼貝斯手 Doris (葉湘怡) 說到,「希望這部充滿歡樂和衝勁的電影大家會喜歡!」
上面這些電影、小說與音樂,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述說了關於台灣的故事,相較於既有的宣傳手段,這些新的媒介更有望能傳達給更多的群眾,進而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認知程度,如同林昶佐日前在文化部上指出,音樂與電影是一個在海外宣傳國家的好方法,鑑於國際空間受到限制的現實,台灣應該長期投資這一塊,並且做長遠的策略規劃。
(封面照截自閃靈臉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