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凱達格蘭媒體刊登之 40 Years of Diverging Trajectories: Examining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nd Human Rights,Jenny Wang 撰寫, Wendy Wan-ting Wang (王琬葶) 翻譯。

***

那是1979年。美國仍處於冷戰當中,然而強權之間已由意識形態衝突轉為政治衝突。卡特(Carter)政府選擇終止與中華民國的正式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則早美國幾年承認北京為中國的合法代表,並撤離派駐台北的職員,當時台北強烈主張自己是「一個中國」的合法政府。

作為維持台美連繫的措施,《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於四月十日在美國國會正式通過。它是台美間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卻得以維持牢固夥伴關係的政策綱領。它的序言明述道:

本法乃為協助維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與穩定,並授權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台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並為其他目的。本法案由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通過。

眾所周知,《台灣關係法》的實施在國際事務上具持久的影響力。每當需要周轉在微妙的台─美─中關係間,以及釐清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位置時,它一直是座穩固的燈塔。

《台灣關係法》即將屆滿四十周年,政治領袖及政策專家正停下腳步思考台灣旅行法是如何進展至今。台灣人民以及僑民也深切關心《台灣關係法》的未來。當法案於今年屆滿四十周年,有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成了台灣人民以及更多利害關係人心目中的焦點:《台灣關係法》的下一步怎麼走?

完成使命的《台灣關係法》,能切合現狀嗎?

三月二十七日,就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兩周前,兩項公開事件暗示將可能有重大的改變。

在紐約市,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以及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PRI)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重要與會者包括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研究資深研究員孔傑榮(Jerome Cohen)、外交政策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與任雪麗(Shelley Rigger)、同所亞洲計劃部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以及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蕭良其(Russell Hsiao)。

根據孔傑榮的看法,《台灣關係法》運行地相當順利且應該被保留,因為在北京持續擴張影響力的狀況下,台灣具有戰略重要性。他注意到台灣在過去四十年有著顯著的發展,而且《台灣關係法》應該繼續幫助台灣「堅持下去」直到中國共產黨轉為溫和。他認為這個策略將能協助台灣保持自由。

蕭良其呼應這個看法,認為維持台灣的自由至關重要。他表示讓《台灣關係法》繼續「堅持下去」的態度,能將台灣放在一個有利位置,使責任皆歸於中國。他分享讓《台灣關係法》進一步著墨這個議題的三項要點:重新校準、積極行動而非消極接應、設定目的地。《台灣關係法》需要更加明確,因為中國持續在改變現狀且造成兩岸關係不穩定。由於此法案目前的文字偏向消極接應,它不夠積極行動來面對這樣的挑戰。儘管《台灣關係法》已成功實現自身的使命,它太聚焦於過程而非具體的結果。

台灣總統蔡英文視訊出席由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在華府舉辦,由基金會創辦人佛納博士( Edwin J Feulner)、美國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與眾議員約霍( Ted Yoho)共同參與的會議。《台灣關係法》的其中一位起草者,前眾議員沃爾夫(Lester Wolff)亦做為聽眾出席。這場會議特別聚焦台灣對印太區域的貢獻,也確實強調台美之間可能以共同價值與目標為基礎,更強化雙邊關係。

面對聚集在傳統基金會總部的學者、政策領袖與官員,蔡總統強而有力地推進台灣對民主、區域繁榮與共同安全的許諾:

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且是世上唯一說華語的民主國家……自由與人權是我們的價值基礎,這點使我們非常驕傲……台灣是美國以及其他志同道合國家理想的夥伴,長久堅持我們對這個區域的承諾。今天我要清楚宣佈,我們已經準備好善盡我們的角色,致力讓印太地區維持未來幾個世代的自由與開放。

在蔡總統的發言後,身為台灣長期支持者眾議員約霍強調,台美的共同信仰、價值以及「讓雙方連結在一起的民主」,應放在比貿易更加優先的地位。

此外,就在三月二十六日,美國兩黨的立法者共同提出《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目標在「深化雙邊安全、經濟、文化的連結,並明示中國它在海峽兩岸的侵略性行為不會被容許。

這些聚焦《台灣關係法》的討論,都相當重視該法案協助台灣的繁榮、維繫台灣讓人民安居樂業並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不過,這些討論也都敢於指出,當地緣政治的前景持續轉變,我們可能已靠近臨界點。

中國已在經濟與軍事上成長了四十年,它已經對中台之間脆弱的、妥協的、以及坦白說是暫時的協議失去耐性,一逕提高對台灣和對周邊區域那令人警覺的侵略野心。對台灣而言,台灣人民已經拒絕自己做為「唯一正統中國」的敘述,開始建立強而有力、毫不膽怯、與中國不一樣的台灣認同。

人權論爭

現在確實是修正並重新較準《台灣關係法》的時刻,才能面對從過去四十年至今持續發生的重大變局。過去四十年間,台灣與中國雙方的走向有著驚人的差異。當台灣蛻變成一個繁榮的民主國家,中國卻走向墮落,成為一個令人窒息的高壓政權。

與它經濟和軍事現實的改變相較,中國悲慘的人權狀況是一個更加迫切的理由,使美國須在現行《台灣關係法》之外提升對台灣的支持。

1979年,台灣仍處於國民黨強制的戒嚴統治。台灣的戒嚴時期,又被稱為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嚴密監控,它是一個國民黨所控制武裝部隊的延伸組織,做的是秘密警察的工作。人們若表達對政府的異議,不管在台灣甚至在美國,都會被指控為通敵或被貼上共產黨同路人的標籤,並被專斷地定罪為政治犯、被強迫失蹤、被拘留、不公允的被判刑、受到酷刑。

另一件令人注意的事也是發生在1979年。台灣發生一件要求人權與自由的和平抗議。它遭遇警察的鎮壓,抗議領袖被逮捕並在軍事法庭受審。這個事件被稱為美麗島事件,它促使台灣走向今天的自由民主。

今日的台灣是亞洲在人權方面的領航員,一個具適應與復原力的民主國家,即便國際社群對台灣的態度仍是模稜兩可。在過去四十年,台灣擊退了獨裁主義,推動同志人權,宣揚女性平權,發展出國際上最為強健的健保體系之一,還有其他許許多多成就。

同時,在中國,今年是圖博(西藏)抗暴六十年周年,也是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儘管這些政府行使的暴行已過了幾十年,中國對人權惡名昭彰的侵害仍持續在發生。中國政府持續非法佔領西藏,在領土之內即使一丁點的異議也要壓制。就在此時此刻,超過一百萬的維吾爾族穆斯林被任意扣押,被嚴重剝奪行動的自由,受到酷刑,還受到其他嚴酷令人髮指的

對待。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這些都是反人道罪。根據國際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2019年的中國人權報告,政府主導的任意扣押與強迫失蹤相當猖獗,且他們持續對媒體和學術圈加強箝制。

就在一周前,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表〈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報告,列出中國內部擴張中的監控科技,還有中國籌劃透過假資訊戰滲透台灣的民主。

當美國、其他民主國家、還有國際人權組織開始認真思考中國對人民及普世人權價值那種窮兇惡極的攻擊,他們應該支持台灣近來的成就,並增廣他們對台灣走向民主歷程的了解。更加迫切的是,他們應該認可,台灣需要所有的協助,才能在絕境中抵檔中國的勢力。當年北京對西藏做出的暴行,現在已重覆在東突(新疆)發生;現在北京對香港做的事,可能不久的將來就在台灣發生。台灣就在全球對抗集權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侵略戰局的最前線。

台灣的所選擇的道路與他們對人權堅持的許諾,應可提供足夠理由修訂《台灣關係法》,以服務新的狀況;我們的共同價值,應該更加受到重視。把台灣放逐到外交的模糊地帶,不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台灣未能獲得更多國際社群的更多支持與尊重,台灣很會就會被中國吞噬──而這只會增強並激勵中國目前的專治政權。

很清楚地,自1979年以來,時局已經改變。現在已是時候,讓美國以及世界各國認知到這個年輕的島國四十年來如何成就了它的偉業。美國的政策不應該對北京有不必要的順從,且應該站穩在自己國家所自豪的價值的那一方。現在正是更新《台灣關係法》的時候,更是提供台灣更多援助的關鍵時刻。

Jenny Wang is a M.S. student of the Center of Global Affair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concentrating in 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Law. She is an organizer for the UN Membership for Taiwan/Keep Taiwan Free movement, and has been involved with Taiwanese American Next Generation, Outreach for Taiwan, FAPA, Formosa Foundation, and Passport to Taiwan. Jenny is currently an intern for the Human Rights Foundation.
Jenny Wang